

国产化进程与政策支持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规模超3000亿元,各地设立半导体基金扶持产业发展 [2] - 税务层面通过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降低企业成本 [2] - 国内12英寸晶圆厂密集建设(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晶合集成等)加速半导体材料产业升级 [2] 市场需求驱动 - 新能源汽车、5G通信、AI等领域对高性能半导体材料需求激增,碳化硅(SiC)在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中的应用需求持续攀升 [2] - 2027年中国12英寸成熟制程产能将占全球47%,国产材料企业迎来巨大市场替代空间 [3] - 2025年全球碳化硅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60亿美元,车用占比超30% [5] 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 - 光刻胶验证周期缩短至2年以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计划投入超500亿元支持光刻胶研发 [5] - 湿电子化学品国产化呈现"高端突破、中端替代、低端主导"格局,电子级磷酸、硫酸、氢氟酸等技术已突破 [5] - 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电动汽车关键部件中大规模应用 [5] 国际竞争与供应链挑战 - 美关税压力迫使企业转向本土供应链,国内成熟制程材料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3 [3] - 国际供应链波动降低采购稳定性和成本变化,可能放缓产业链整体节奏 [3] - 企业需通过并购获取技术专利、绑定全球头部客户以突破国际市场 [6] 行业挑战与经营策略 - 半导体材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周期长,短期盈利能力较弱(如湿电子化学品企业因折旧成本高面临利润压力) [3] - 库存周转天数及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增长,营运资金对现金流压力增大 [4] - 企业需避免过度扩张,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产能,并在行业低谷时收购优质技术和资产 [4] 新兴增长领域 -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为明确增量市场,量子计算、植入式医疗设备为长期增长点 [4] - 光刻胶、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等国产化程度低的领域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