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市场化改革“破立并举” 开启价值竞争新征程
证券日报之声·2025-05-15 00:13
行业政策与改革 - 2025年2月"136号新政"取消强制配储,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市场化竞争[1][2] - 2025年4月"394号文"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明确20个省份时间表,储能将转变为独立市场主体[3] - 内蒙古和河北推出容量补偿政策,补偿标准分别为0.35元/千瓦时和100元/千瓦时[3] 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增长130%[2] - 2025年一季度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5.03GW/11.79GWh,同比下降1.5%/5.5%,首次出现负增长[5] - 储能系统价格跌破0.3元/Wh,行业毛利率下滑至8%[2] 企业转型与挑战 - 储能企业需从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深度参与电力市场设计与运营[1] - 100MW/200MWh磷酸铁锂储能电站总投资约4.5亿元,电池系统占比超60%,投资回报周期漫长[7] - 独立储能盈利模式不清晰,需在现货电价波动、调频调峰等市场中寻找新收益[6][7] 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 - 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储能电池技术成为研发重点[9] - AI技术被引入储能调度和电池管理,优化运行效率[9] - 科陆电子通过"储能+AI"提升系统生命力,鹏辉能源向上游材料延伸并开发差异化解决方案[10] 行业竞争格局 - 政策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和质量竞争,集中度将逐步提高[5][8] - 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巩固市场地位,中小企业需差异化竞争或合作联盟[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