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新观察|“平等”“公平”“同等”出现26处,民营经济促进法释放强烈信号
央广网·2025-05-16 15:43
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我国首部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营经济促进法》于2025年4月30日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5月20日起施行[1] - 填补了民营经济相关规范分散于《民法典》《公司法》等法律中的空白,首次构建系统化法治框架[4] - 将宪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原则细化落实,巩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4] 法律核心突破与制度创新 - 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写入法律,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2] - 纵向构建全链条公平竞争治理体系,包含市场准入等六项基础条款[3] - 横向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联动,形成"法律+意见+指引+条例"多层次制度体系[3] - 法律中"平等""公平""同等"表述出现26处,覆盖市场准入、融资等9大维度[5] 民营企业实际受益领域 - 市场准入: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5] - 投资支持:明确可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5] - 融资便利:提升融资可得性,解决中小微企业账款拖欠问题[5][7] - 科技创新:支持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5] - 海外经营:引导企业合规开展海外投资[5] 法律实务操作要点 - 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禁止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7] - 规范异地执法行为,保护企业及经营者人身财产权益[7] - 强制国家机关/国企依法及时支付民营经济组织账款[7] - 要求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区分组织与个人财产,防范财务造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