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趋势 - 面包行业近年从街边食品升级为"奢侈品新贵",网红品牌如B&C、UH祐禾、Paper Stone Bakery等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开店力度堪比新茶饮行业 [3] - 面包价格显著上涨,2023年调查显示70%消费者仅接受10元以内面包,但当前网红面包店单品普遍20-50元起步,部分招牌产品如惠灵顿牛排牛角包达58元 [3][4] - 贵价面包店通过外语命名(如JOJO丹麦下午茶)、文化符号混搭(如UH祐禾)和抽象概念(如Rose&Cabin)提升品牌调性,制造溢价空间 [6] 产品策略 - 产品命名采用外语直译(如欧坦得酵醒系列)或自造词(如巴布卡面包),通过语言陌生化营造高级感 [6][7] - 装修设计强调场景化体验,B&C采用黑金色调与巴洛克风格,石头先生的烤炉使用木质货架与暖光照明,强化品牌差异化 [7] - 部分产品因过度追求颜值引发消费者吐槽,如JOJO丹麦下午茶用无罩编织篮陈列面包,被质疑卫生问题 [10] 营销模式 - 饥饿营销成为核心策略,B&C限购惠灵顿牛排牛角包并催生黄牛代购,武汉"不晚"面包开团3分钟排号超3000 [11] - 社交属性被放大,B&C荧光绿包装袋在二手平台炒作,纽约贝果博物馆将艺术家插画印于包装,强化社交货币属性 [11] - 新店通过优惠券(如UH祐禾30元抵60元)和集群效应(北京合生汇面包街限时5折)制造排队现象,刺激线上传播 [12] 运营挑战 - 直营模式成本高昂,B&C单店年租金超百万元,人工成本达月10万元,石头先生的烤炉已因成本压力关闭山东4店 [13] - 产品同质化严重,银座仁志川高价吐司因缺乏创新一年后客流锐减,法国LENÔTRE在华运营仅维持2-3年 [13][14] - 供应链与规模化矛盾突出,手作现烤模式难以标准化,虎头局因快速扩张导致品控下滑并破产清算 [15][17] 消费习惯 - 中国消费者将面包视为甜点而非主食,早餐选择面包占比仅38.23%,远低于包子类48.48%,制约贵价面包复购率 [15] - B&C单店日均业绩7-10万元依赖打卡尝鲜,客单价超百元但难持续,墨茉点心局因创新乏力从全国60店退回湖南 [15][16] - 网红效应生命周期短,过度依赖流量导致品牌热度消退后迅速流失消费者,行业面临昙花一现风险 [16][17]
起个洋名贵三倍,贵价面包刺痛中产
凤凰网财经·2025-05-17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