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共建“人造太阳”达成重要里程碑
解放日报·2025-05-18 12:12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进展 - 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完成全部组件建造 被ITER组织称为"里程碑式成就" 标志着可控核聚变能源实现关键突破 [1] - 电磁心脏系统包含中心螺线管(高18米 直径4.25米 磁场强度13特斯拉)和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直径9-25米) 总重近3000吨 [2] - 中国参与制造环形极向场磁体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制磁体馈线系统(ITER磁体"生命线") [3] 技术原理与性能参数 - 采用托卡马克装置模拟太阳核聚变 将氢同位素结合成氦释放能量 燃料来自海水且无长期放射性废物 [2] - 运行时可实现10倍能量增益:输入50兆瓦加热功率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 [2] - 中心螺线管磁场强度达地球磁场28万倍 结构强度相当于航天飞机发射推力的两倍 [2] 国际合作与项目规模 - 全球30多国参与 由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共同资助 使用超导线材超10万公里 [2][3] - 1985年倡议启动 2006年签署条约 2020年进入重大工程安装阶段 被视为跨国科技合作典范 [3] - 数千名科学家在三大洲数百家工厂协作 突破地缘政治限制维持合作框架 [3] 商业化发展动态 - 过去5年私营企业对聚变能源研发投资激增 30家企业预测商业化时间介于2028-2040年 [4] - 技术路径差异导致商业化时间预测跨度大 需解决基础工程问题 [4] - 英国学者指出全球协同研发态势令人振奋 不同于以往个别国家单独研究模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