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三年实地调查被判AI代笔!原创如何避免被“误伤”?
环球网资讯·2025-05-18 14:06
AI检测论文的现状与问题 - AI工具已能生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学术内容,部分高校要求毕业论文检测AIGC使用情况,AI生成率过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毕业 [1] - 同一篇论文在不同时间检测AI率差异显著,某学生论文AI率从10 37%升至27 54%,导致需自费重新降重 [1] - 某知名检测平台计费方式不合理,按计空格的字符数收费,导致1 3万字符论文按1 5万字符收费,多收6元 [1] 检测平台的问题与用户反馈 - 某平台大学定制版与大学生版检测系统不互通,导致用户需支付两次检测费用 [2] - 黑猫投诉显示,不合理收费和AI检测误判并非个例,有副教授耗时3年原创内容被标为"高度疑似AI生成" [3][4] - 文科论文引用古籍文献或使用排比句时易被误判,学生需额外花费上百元降AI率 [4] 专家观点与行业建议 - AI检测误判难以避免,因AI面对未训练场景易出错,技术再进步也无法完全消除误判 [5] - 清华大学教授指出AI检测标准模糊,AI可生成多样语言风格,检测平台难应对熟练用户 [5] - 教育部门未出台AI检测规定,高校政策总体审慎,专家建议避免强制检测,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