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景音”到“导航仪”(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人民日报·2025-05-19 06:02
思政教育方法论 - 思政课程需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故事化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1] - 采用历史人物真实事迹(如青年毛泽东手稿、林觉民《与妻书》)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可感知性[2] - 教学资源需结合动态互动机制,使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可体验的内容[2] 教学实践案例 - 延安"雷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痛点即机遇",激发学生创新实践(如助农农机具改进方案获创业大赛奖项)[3] - 结合环境治理(雾霾治理)、基层服务(12345热线)等社会变化,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知[3] - 学生通过返乡实践(如藏族学生讲解生态政策)实现理论传播与本土化应用[3] 教学成效反馈 - 学生认知从"背景音"到"导航仪"再到"人生工具箱"的转变,体现思政课对价值观的塑造作用[3] - 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主动行为转化(如创新项目、政策宣讲)而非单纯理论记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