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机共舞”不应止于科技奇观
人民日报·2025-05-20 05:52

人机共舞表演现状 - 2025年总台春晚舞蹈节目《秧BOT》后,"人机共舞"表演场景持续刷屏,包括北京AI庙会人形机器人表演京剧经典身段、深圳机器人模仿《功夫》电影舞蹈、浙江婺剧团用机器狗扮演"哮天犬"等高难度动作 [1] - 当前表演形式以视觉奇观为主,能吸引流量并提升地方院团影响力,体现数智时代科技与文艺创作的结合 [1] - 现阶段人机交互浅层薄弱,缺乏与真人演员的实质互动及观众审美共情,属于机器人介入舞台的初级阶段 [1] 技术发展潜力 - 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深入艺术本体,涉及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多感官审美体验及想象力激发 [1] - 智能机器人可辅助编导实现创意落地,通过反复试错成为艺术创作工具,例如在舞蹈中实现空间调度和动作技法创新 [2] - 技术或能通过识别观众面部表情实现实时互动反馈,增强作品主题理解与情感共鸣,这是当前舞蹈界与科技界的合作目标 [2] 行业融合方向 - 人机共舞现象促使艺术家需提升认知能力,深化对技艺融合的理解,利用科技拓宽艺术生产渠道与表达空间 [2] - 长期来看需推动艺术家与科学家协作,使人工智能成为文明演化的有效工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