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UCLOUDLINK GROUP INC. Announces Unaudited First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第一季度,uCloudlink集团业务有一定增长,总收入同比增3.4%,国际数据连接服务业务持续发展,但也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挑战 公司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与运营商合作有望落地,预计二季度收入增长 [4][5][25] 第一季度财务亮点 - 总收入1870万美元,同比增3.4% [5][7] - 毛利润970万美元,同比降3.1% [5] - 运营亏损50万美元,去年同期运营收入50万美元 [5] - 净亏损6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收入40万美元 [5] - 调整后净收入(非GAAP)40万美元,去年同期130万美元 [5] - 调整后EBITDA(非GAAP)140万美元,去年同期170万美元 [5] - 平台总数据消费量43179TB,同比降0.1% [5] - 日均活跃终端308863个,同比降0.3% [5] - 截至3月31日,服务63个国家和地区的2878个商业伙伴 [5] - 拥有183项专利,其中169项已获批,14项待批准 [5] - SIM卡池来自全球391家移动网络运营商 [5] 第一季度运营亮点 - GlocalMe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国际数据连接服务业务增长,5G网络覆盖增至80个国家和地区 [4] - 在2025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展示创新解决方案,包括PetPhone、eSIM Trio、CloudSIM Kit、MeowGo G50 Max等 [4] - 与多家全球主要运营商进行深入商业洽谈,部分合作预计未来几个月敲定 [6] - GlocalMe IoT解决方案商业应用持续扩大,被中国汽车制造商用于信息娱乐系统 [6] 第一季度财务结果 收入 - 总收入1870万美元,同比增3.4% [5][7] - 服务收入1420万美元,同比增4.9%,主要因国际数据连接服务收入增加 [10] - 数据连接服务收入1120万美元,同比增4.7%,国际数据连接服务收入从900万美元增至970万美元,本地数据连接服务收入从170万美元降至150万美元 [10] - PaaS和SaaS服务收入270万美元,同比增2.8% [10] - 产品销售收入450万美元,同比降0.9%,主要因数据相关产品销售减少90万美元,终端销售增加90万美元部分抵消 [10] - 按地区分布,日本占总收入40.4%,中国大陆占31.2%,北美占12.9%,其他国家和地区占15.5% [8] 成本 - 收入成本900万美元,同比增11.5%,服务成本增加,产品销售成本减少部分抵消 [9] - 服务成本610万美元,同比增28.1%,主要因中国大陆国际数据连接服务5G Wi-Fi终端租赁使用增加 [11] - 产品销售成本290万美元,同比降11.7% [11] 毛利 - 总体毛利970万美元,去年同期1000万美元,总体毛利率51.7%,去年同期55.2% [12] - 服务毛利810万美元,去年同期880万美元,服务毛利率57.3%,去年同期65.0% [12] - 产品销售毛利160万美元,去年同期120万美元,产品销售毛利率34.3%,去年同期26.2% [13] 运营费用 - 总运营费用1020万美元,去年同期900万美元 [14] - 研发费用140万美元,同比降5.3% [22] - 销售和营销费用570万美元,同比增40.6%,主要因促销费、服务费、员工福利费用和展览费用增加 [22] - 一般和行政费用310万美元,同比降7.3%,专业服务费、测试费和股份支付费用减少,坏账准备增加部分抵消 [22] 其他财务指标 - 运营亏损50万美元,去年同期运营收入50万美元 [5][15] - 调整后EBITDA(非GAAP)140万美元,去年同期170万美元 [5][16] - 净利息费用5万美元,去年同期4万美元 [17] - 净亏损6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收入40万美元 [5][18] - 调整后净收入(非GAAP)40万美元,去年同期130万美元 [5][19] - 基本和摊薄后每股美国存托股票亏损0.02美元,去年同期收益0.01美元 [20] - 截至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110万美元,去年12月31日为3010万美元,主要因运营净流入20万美元和银行借款收入130万美元,资本支出30万美元和银行借款还款30万美元部分抵消 [23] - 资本支出30万美元,去年同期60万美元 [24] 业务展望 - 2025年第二季度,预计总收入在2300万 - 2500万美元之间,同比增2.7% - 11.6% [25] 非GAAP财务指标 - 公司采用调整后净收入/(亏损)和调整后EBITDA作为补充指标评估运营表现,这些指标有助于识别业务潜在趋势,但有局限性,需与GAAP指标结合评估 [2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