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院士专家:算力产业链国产化替代工作紧迫
观察者网·2025-05-21 18:04

中国算力国产化发展现状与挑战 -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叠加美国限制HBM及300亿晶体管以上先进制程芯片出口,高端算力供应链风险升高 [1] - 2024年中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位居世界前列,但国产算力设施占比不高 [2] - 高性能计算中心国产化对保障科研可持续创新至关重要,已应用于宇宙数值模拟等前沿领域并提升精度 [3] 国产算力发展核心策略 - 关键突破点包括:以自信打破"不敢用"思维定式、以体系创新破解"不好用"困境、以生态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根基 [1] - 需采用"科研先行"策略,通过高性能计算等大型项目促进国产技术快速替代,同时兼顾国际标准避免闭门造车 [2] - 国产芯片虽制程工艺受限,但可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优化应用层创新(如DeepSeek案例),实现体系化超越 [4] 体系化创新路径 - 需从底层理论突破(如借鉴人脑20瓦高效能)、软硬协同优化、大模型能效提升等多维度创新 [5] - 国产算力替代三步走路径:兼容国际主流生态→打造特色专项能力→通过引领性应用带动全链条升级,已在空间科学等领域见效 [6] - 人工智能发展应借鉴高性能计算经验,回归底层优化并建立体系化创新框架 [5] 生态构建政策建议 - 建议国产厂商联合科研机构构建开源社区,在兼容国际标准基础上迭代创新,避免生态孤立 [7] - 需政策强制推动(如石油行业三年强制国产化案例),长期投入才能使国产软件真正"好用" [7] - 空间科学等领域可通过开源算力平台协同优化共性算子算法,带动全领域国产化升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