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文化融合 -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集结6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参展,覆盖从底层算法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1][4] - 文化正加速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发展,通过"文化+科技""文化+人工智能"的方式展现新势力,例如甲骨文破译、古城保护等项目迎来"数字新生" [1][2] -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包括数字创意、游戏、沉浸式文化体验等,满足年轻一代文化需求 [4] AI应用场景展示 - 腾讯展示"了不起的甲骨文"项目,通过游戏化互动和AI技术降低公众对甲骨文的认知门槛,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2] - 闪极科技发布国内首款量产AI拍摄眼镜"闪极AI拍拍镜",搭载1600万像素摄像头和录眸OS系统,支持拍照、翻译、备忘提醒等功能 [3] - 深圳市亿家亿伴智能科技推出陪伴型AI玩具和文博会首款AI吉祥物"AI小水滴",开创"AI+文创""AI+导览""AI+研学"三大创新模式 [3] 技术赋能文化产业 - 新一代智能终端如AI眼镜成为文化植入和发展的新载体,文化消费通过智能终端融入终端消费 [4] - 传统文化IP化加速,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新型智能终端推动下焕发新活力,从刻板文字转向数字化、沉浸式发展 [4] - 广东省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例如对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拍摄制作且票房达3000万元的影片给予200万元奖励 [5][6] 企业参与与创新 - 文创中国展区吸引乐聚机器人、元萝卜机器人、云天励飞、闪极科技等企业展示机器人和AI板块 [2] - 时空壶翻译机器人实现跨语种实时交流,噜咔博士AI拍学机为孩子讲解展品导览,蓝色光标"华夏漫游"带观众体验文化遗产 [2] - 云天励飞与闪极科技联合打造闪极AI拍拍镜,成为观众争相体验的产品 [3]
当文博会遇上“新质生产力” AI全场景应用开启文化科技融合试验场
深圳商报·2025-05-24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