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 1975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从40余人、简易装备发展为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全要素分析[1] - 截至2024年形成省、市、县三级监测体系,拥有116家监测机构、2254人队伍、98277平方米实验室、11100台尖端仪器,高级职称占比10%,中级职称24%,研究生占比9%[2] - 监测技术从早期水体pH值等基础项目扩展至11大类356项1320个参数,形成专项报告、实时快报、多媒体发布的信息矩阵[2] 人才与技术突破 - 2006年起连续举办10届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培育全国比武优胜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4] - 2005年创建西北首个国际接轨二噁英实验室,现建立6大类140余种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3] - 2017年建成配备30余台尖端设备的大气"超级站",可实时监测150余种污染物成分[6] 监测网络建设 - 大气监测站点从1996年50个国控站点(监测SO2等3参数)扩展至2024年46个国控站+226个省控站+563个乡镇站,搭配14个综合站形成立体监测矩阵[6][7] - 水环境监测断面从1984年76个增至277个手工断面+143个自动站,实现109项全指标手工监测和72个地下水监测井常态化监测[8][9] - 土壤监测点位达527个基础点+17个背景点+168个风险点,无人机光谱技术快速识别污染区域[10] 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 秦岭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优良面积占比99.3%,汉江丹江出境水质稳定Ⅱ类,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15] - 2016-2024年陕西PM2.5浓度从51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降31.3%),优良天数从270.5天增至294.6天[15] - 渭河干流20个断面2024年全部达Ⅲ类以上,全省101条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15] 技术创新应用 - 生态遥感解译精度从2005年不足70%提升至2024年98.22%,503个生态样地配合高分卫星实现小数点后两位精度[13] - 2023-2024年运用环境DNA技术在汉江渭河发现秦岭细鳞鲑等珍稀物种踪迹,开展朱鹮精准监测[13] - 噪声监测从人工记录升级为108个自动站点,西安试点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示[11] 未来发展规划 - 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传感等数字技术,计划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脑"[17] - 在秦岭部署多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汉丹江流域强化水生态监测,黄河流域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评估[17]
【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监测五十载 美丽陕西有我在
陕西日报·2025-05-26 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