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的历史意义与作用 - 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是新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主动融入世界的"破冰"见证,承担"展示新中国形象、发展对外贸易"的双重使命 [2] - 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展会简称定为"广交会",并推动从临时展览到固定展馆的跨越,体现国家层面开拓对外贸易的坚定决心 [2] - 档案中多次提到"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等原则,成为新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树立信誉的核心 [2] 中国外贸环境的演变 - 从首届广交会到1978年改革开放为计划经济主导下的"窗口型贸易",广交会承担"出口创汇"核心任务,1957-1965年广交会出口成交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7.81% [4] - 1979年到2012年为市场化改革驱动的"规模扩张期",民营企业占比从不足5%提升至80%,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突破50% [4] - 2013年至今为高质量发展导向的"结构优化期",高新技术企业在广交会参展企业中占比已超30% [5] 广交会对大湾区建设的助益 - 广交会每年吸引大量采购商和企业参与,为大湾区带来海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助于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 [7] - 广交会以"展贸+文旅"的创新融合模式,显著提升"黄金内湾"的辐射能级 [7] - 广交会通过"展会+制度"联动机制,将临时政策固化为长效制度,如"展品通关便利化""跨境支付创新"等 [7] 广交会与自由贸易的必然性 - 广交会发展史是中国从"被动应对封锁"到"主动引领开放"的制度演进史,首届广交会在西方封锁的夹缝中诞生 [9] - 广交会从"出口创汇"的单一使命转向"进出口平衡",标志着中国从"赚取外汇"迈向"全球资源配置" [9] - 广交会以技术迭代不可逆、市场融合不可逆、规则演进不可逆等三个"不可逆"印证自由贸易的必然性 [9] 当前全球贸易战背景下的广交会价值 - 广交会为全球企业提供绕过保护主义壁垒的替代性交易通道,本届吸引219个国家和地区、超28万名境外采购商注册 [10] - 广交会整合3.1万家参展企业供应链资源,构建"中国研发+区域制造"的抗风险网络 [10] - 广交会首创"线上匹配+线下成交"模式,区块链技术实现展品全生命周期溯源,与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形成规则互认 [10]
东西问丨谢宝剑:广交会证明开放公平的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
中国新闻网·2025-05-26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