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亚华湖剧院:小剧场打开大市场
新华社·2025-05-26 15:07

行业背景与市场现状 - 国内音乐剧市场早期面临剧院少、观众少、原创剧目少的困境,大剧场常出现上座率不足50张票的冷清场面[2] - 传统剧院多为500人以上体量,小众剧目和实验性项目缺乏合适演出场地,难以培养新观剧群体[2] - 年轻音乐剧演员就业不稳定,多数需兼职维持生计,行业人才留存率低[3] "星空间"商业模式创新 - 利用写字楼办公空间改造小剧场,降低剧目成本并孵化爆款,单剧场可容纳约400人[1][3][7] - 采用驻场演出模式避免巡演装修成本,每年实施末位淘汰制优化剧目(2025年1-5月演出1868场,观众14.07万人)[8] - 通过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如开放最后10分钟拍照)实现二次传播,形成文商旅融合的"夜经济"范本[8] 政策支持与扩张路径 - 2019年上海出台《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提供政策背书,首个"星空间"于2020年8月建成[4] - 从亚洲大厦19个小剧场起步,拓展至上海第一百货8500平方米商业面积改造的19个新剧场,形成"环人广"聚集带[6][7] - 计划2026年将"星空间"数量从60余个增至100个,挖掘城市闲置空间潜力[11] 内容孵化与出海成果 - 原创音乐剧《阿波罗尼亚》首演即实现周票售罄,带动《辛吉路的画材店》等多部沉浸式剧目诞生[4][6] - 《翻国王棋》2022年10月被韩国导演选中,年底完成版权输出;《蝶变》2024年韩语版首演平均上座率超95%[9][10] - 韩国市场主动邀约中国创作人才合作,推动中韩在内容创制与人才交流领域的深度合作[11] 运营数据与市场反响 - 亚洲大厦"星空间"累计上演超万场剧目,上海第一百货穹顶剧场单场容纳量达400人[2][7] - 原创剧目从改编走向自主孵化,形成经典剧与孵化剧并存的内容矩阵[7] - 外地观众专程乘高铁/飞机赴沪观剧,"星空间"成为全国演艺新地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