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2项北京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集中发布,部分已应用
新京报·2025-05-26 20:40

科研成果发布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集中发布12项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改善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提升公园服务及城市居民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1] 青头潜鸭保护工程 - 北京动物园联合多家机构自2019年启动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程,专注于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2022年建立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2023年实现自主繁殖子三代 [2] - 截至2024年末,保护工作扩展至京津冀地区四大保育基地,通过人工孵化育雏技术、行为训练及半自然湿地适应性放归体系实现圈养到湿地生态过渡的重大突破 [2] - 截至2025年初,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规模突破百只,标志着我国在迁地保护方面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 [2] 桧柏臀纹粉蚧防控 - 天坛公园研究发现桧柏臀纹粉蚧在北京地区普遍出现,主要危害圆柏、龙柏等柏科刺柏属植物,一年发生2-3代,最适温度范围为23℃至29℃ [3] - 研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包括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水肥管理及化学防治,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并探索应用中华甲虫蒲螨进行生物防治 [3] 樱花复壮与海棠研究 - 玉渊潭公园通过科技赋能樱花复壮,构建三维诊断模型为每株樱花精准问诊,定制复壮配方使试验苗新梢生长量提升32%,根系活力增加50% [4] - 国家植物园(北园)建成国家海棠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范式标本馆,收集200余个苹果属海棠分类单元,保存800余份标本,被授权为国际海棠品种登录中心 [4] - 陶然亭公园系统梳理48种海棠砧木的区域适应性、抗性及繁殖特性,为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文化遗产研究 - 《香山路程图》研究团队首次系统解析该舆图,整理超5万字资料汇编,调研73处遗迹现状,辨识9类古树名木,揭示一条未被记载的清代御路并重新界定舆图绘制年代 [5] - 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史研究系统梳理14家公园开放过程及发展演进特征,搭建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开放资料数据库,填补近代公园史研究空白 [5][6] 科技赋能公园发展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园林植物引选育、动物保护、文化遗产研究与科普教育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撑,并丰富公众绿色生活体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