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成效 - 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1984年首批14家增长至2024年232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比重显著[6]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23.4%,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4.5%,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18.3%[6][7][14] - 典型案例:苏州工业园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居全国首位,海南杨浦经开区吸引外资较2018年增长13倍[14] 《工作方案》核心政策举措 - 对外开放: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务出口,建设国际枢纽物流中心,落实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9] - 新质生产力:支持布局产业科创平台,推动重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发展服务型制造,建设智能工厂和算力基础设施[10][38][39] - 管理制度改革:推动行政管理与开发建设主体分离,下放省级经济审批权限,推行"免申即享"惠企政策,优化智慧监管[11] - 要素保障:单列年度土地指标,允许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开发主体上市融资,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11][49][50] 招商引资创新实践 - 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组织赴日韩、欧美等地的精准招商团,对接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项目[1][44] - 建设73家生态工业园区(含43家国家级经开区),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8.5%但污染物排放强度低84%[21] - 推动东中西部联动招商,2024年投洽会将举办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产供链对接会[2][46] 区域协调发展作用 -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开区2024年实现GDP6.65万亿元,达东部地区的67%,工业产值3.73万亿元[15] - 合肥经开区带动100多个产业链项目在周边县市落地,福建宁德经开区推动锂电配套项目向中西部转移[29][30] - 全国开展近700个园区结对项目,如长春汽车经开区支持新疆吉木乃边合区开展跨境物流业务[30]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生态环境部已审查6家国家级经开区规划环评,16家园区开展环评分类管理试点[22] - 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发布297个排放因子及电力碳足迹数据,研制9项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32][33] - 2024年将召开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会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2][22]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 - 市场监管总局推行企业迁移"一站式办理",电子档案跨区域调阅时间缩短50%以上[24] - 2024年上门检查次数同比大幅减少,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降低抽查频次[25][26] - 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优化企业开办、变更等流程[24][25]
商务部: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 提高招商质效
智通财经网·2025-05-27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