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2025-05-28 06:40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7项重大成果,包括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等 [1] - 实验室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涉及碳-14测年、古DNA、同位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是国内科技考古界涵盖范围最广泛的机构 [5] 中国本土葡萄利用史 - 中国是世界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存在约38种葡萄属植物,古人利用本土葡萄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 [2] -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葡萄藤是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最早的证据,距今2000多年,西汉时期欧亚种葡萄已被带入内地 [2] -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葡萄属遗存集中出土,显示先民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葡萄 [3] - 辽金时期城址中发现本土葡萄种子,证明本土葡萄与欧亚种葡萄曾长期并存 [3] 唐代龙首考古发现 - 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罕见的陶质唐代龙首,为房顶建筑构件中的垂兽或戗兽 [4] - 龙首盐析严重,10号龙首碎裂成上百块,实验室通过超声波清洗、纯净水脱盐等技术进行保护修复 [5] - 龙首制作工艺包括陶胎使用秸秆和碎陶块作为羼和料,烧成温度约686摄氏度,表面使用含铅白色、含锰紫黑色和含铜绿色矿物颜料 [5] - 复原显示龙首所在建筑垂脊宽45厘米、戗脊宽30厘米,龙首形象为此前未见,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