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假内容横行 警惕绕过“AI打标”成为隐患
每日商报·2025-05-28 07:15

AI生成内容乱象现状 - AI账号成为虚假内容温床,存在大量低俗猎奇内容,尤其在"AI造"帅哥美女领域存在擦边造假现象 [1] - AI幻觉问题导致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公共议题领域出现误导性内容,例如假冒外国幼儿教育专家的AI账号传播极端思想 [1] - 当前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漏洞,仅当视频播放量超200万时才触发人工审核,机器审核难以识别AI生成内容,某从业者发布的几十个视频中仅2个被标记"疑似AI" [2] 监管政策与平台行动 - 四部门联合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需包含显式/隐式标识,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1] - 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分两阶段清理违规AI应用、强化内容标识管理,并集中整治谣言、色情、假冒账号等问题 [3] - 抖音平台清理311条违规内容,封禁15个严重违规账号,重点打击AI生成低俗视频、虚拟专家等内容 [3] 技术发展与治理挑战 - AI技术通过"文生图、图生视频"方式重构创作场景,但模糊虚拟与真实边界导致乱象丛生 [2] - 监管存在滞后性,需分类处理市场化行为与违法行为,当前处于"非确定结果的博弈状态" [4][6] - 平台AI识别系统持续升级,规避标注行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未合规内容将面临账号风险甚至行政处罚 [2]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AI技术作为中性工具,使用者的认知是关键门槛,"内容为王"原则仍需坚守真实性底线 [5] - 监管导向将推动AI应用场景落地,构建法治化治理框架,促进行业从"流量收割"向"价值创造"转型 [5] - 需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通过持续探索建立"技术向善"的生态环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