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李京光:政企协同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
中国电力报·2025-05-28 09:58

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驱动因素 -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碳减排压力与低碳转型刚性约束,超四分之三碳排放集中于能源电力、工业制造及交通运输领域,航运业年碳排放超10亿吨,绿色氢氨醇为零碳燃料载体,在航空煤油合成、船舶动力燃料等领域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2] - 新能源储能与消纳需求推动,氢氨醇生产通过电能—化学能转化,将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存储的氢基能源载体,具备跨周、跨季节调节能力 [2] - 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为规模化提供基础,电解水制氢技术迭代加速,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制氢、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生产匹配技术难点逐步攻克 [2] - 市场需求逐渐明确,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启动绿氢、绿氨采购招标,航运、航空领域强制性减碳政策出台,航运龙头企业寻求绿色甲醇等低碳替代燃料供应 [3] 我国氢氨醇产业发展现状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氢氨醇一体化成为清洁能源消纳与创新发展重要路径,截至2024年底在建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 [1] - 欧盟绿色认证体系与碳核算标准等规则挤占我国产品出海空间,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速,需构建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醇到多元化应用的国内产业链 [1] 出口环节面临阻碍 - 欧盟可再生能源溯源认证机制对氢基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设定严苛标准,需系统性重构生产管理体系,增加认证成本与时间成本 [4] - 贸易政策层面面临加征关税、贸易壁垒等风险,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助长保护主义,技术壁垒、配额管理等非关税措施可能限制出口 [4] - 物流运输条件严格,长距离、大规模氢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成熟高效运输网络,长途陆运和海运的安全性、碳排放、成本控制等问题待解 [4] 应对国际市场准入壁垒措施 - 提前推动认证机构招标、前期咨询、预认证及正式认证,建立绿色认证管理体系,严格按国内外标准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 [5] - 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动态,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沟通协作,保持与海外客户常态化交流 [5] - 构建产品储运体系,锁定储运战略资源,联合产业链共建"北醇南运"海陆通道,探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新型储运技术 [5] 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建议 -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优先配备风光指标,实行灵活电价机制,提供中长期国债、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 [6] - 推动产业协同与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规划指导,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共性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6] - 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确立全国统一绿色氢氨醇认证标准和核算方法,推动国际绿色认证合作与互认,同步推进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 [6]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氢氨醇运输管网、重载铁路液氨液醇运输专线、港口储罐和加注站等投资力度,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融合 [7] - 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挖掘细分市场潜在需求,推动绿色产品深度应用,以重卡、船舶为主要抓手加速交通领域绿色燃料替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