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指引核心观点 -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指引》,针对未成年人用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涉及不良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和非理性消费五大领域 [1] - 法院自2021年设立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以来,已受理1200余件涉网未成年人案件,反映家长网络素养和监管意识不足 [1] 问题1:不良信息影响 - 典型案例显示未成年人长期接触"软色情"漫画(近两年)和打赏"擦边"主播 [2] - 《指引》建议:启用网络过滤软件、家长陪伴上网、培养信息鉴别能力 [2] - 对已受影响者需心理干预和环境调整 [3] 问题2:个人信息泄露 - 案件显示未成年人因泄露支付密码导致财产损失,传播私密信息遭猥亵 [4] - 家长"晒娃"行为易暴露孩子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4] - 《指引》提出"最小必要"原则,要求账号注册需监护人确认并定期改密 [4] - 泄露后应急措施包括平台投诉和司法维权 [5] 问题3:网络沉迷 - 未成年人通过盗用家长身份绕过防沉迷系统,有案例显示连续三年半夜偷玩手机未被发现 [6][7] - 《指引》建议设立"家庭无屏时段",制定用网公约明确时长和权限 [7] 问题4:网络欺凌 - 典型案例包括未成年人散布"黄谣"致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 [8] - 《指引》强调平台"一键防护"功能,需保存点击量等证据追责 [8] 问题5:非理性消费 - 近三年法院处理近700件相关案件,年均增长,最高单案标的310万元,平均8万元 [9] - 极端案例包括单晚游戏充值4万元、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9] - 《指引》提出零花钱管理、现金使用教育及消费限额功能 [9]
未成年人打赏“擦边”主播案例频发,北京法院发布“用网指引”
新京报·2025-05-28 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