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发展指数:“强核带动”+“政策赋能”,AI助推区域差异化发展
经济观察网·2025-05-28 19:49

县域治理现代化发展指数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发展指数(2025)》,揭示县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基石的重要性,强调其连接城乡、贯通上下的枢纽作用[1] - 报告在去年基础上优化升级,揭示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八条内在发展规律,并围绕未来方向提出建设性建议[1] - 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增长,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成为各县区竞争核心领域[2] 县域治理现代化发展规律 - 治理现代化有序推进,地区差距逐渐缩小[1] - 百强县建设路径多元,因地制宜释放治理潜力[1] - 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双向突围拓宽发展空间[1] - 东部地区经济强省领跑,持续保持治理优势[1] - 中部地区强势崛起,区域协调战略成效明显[1] - 西部地区局部治理实现突破,发展潜力突出[1] - 边疆治理现代化初见成色,差异化发展助推跃迁[1] - 人工智能驱动县域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1] 人工智能与治理现代化 - 浙江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广东省通过AI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秒批"等创新模式[2] - 县域治理绩效现代化分为经济红利型、资源红利型、均衡发展型及后发追赶型四大类型[2] - 县域治理呈现"核心集聚-梯度辐射-特色互补"格局,东部沿海以"核心城市—县域集群"模式形成治理高地[2] 区域治理现代化特点 - 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依托城市群协同与创新网络形成治理高地,如苏州下辖昆山、张家港、常熟进入百强[2] - 中部地区:合肥、长沙、武汉周边县域通过承接东部产业提升治理能力,形成"省会虹吸—县域配套"共生模式[3] - 西部地区:边疆县域借"一带一路"政策转化区位优势,非边疆县域通过省会经济圈在数字治理、绿色经济上突破[3] - 东北地区:部分县域通过"数字转型+文旅融合"探索新路径,如沈阳沈河区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带动消费增长15%[3] 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价值 -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实现县域治理系统的可测量化和可操作化研究[4] - 通过指标指引治理实践,推动研究向规范化、行动化方向发展[4] 县域人才发展建议 - 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县域面临人才引用预留挑战,需强化人才激励机制[5] - 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关注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盘活人才资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