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曲“小调”何以传唱世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2025-05-29 06:31

歌曲背景与创作 - 《沂蒙山小调》最初名为《反对黄沙会》,创作于1940年,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李林根据沂蒙山花鼓调作曲,阮若珊作词 [3] - 歌曲诞生于山东省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一间民房,旨在反对反动组织"黄沙会"的暴行 [3] - 1940年8月1日在根据地庆功会上首唱,迅速传遍各大根据地 [3] 历史演变与改编 - 随着"黄沙会"被消灭,歌曲更名为《沂蒙小调》,歌词改为以抗战为主 [3] - 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成员续写两段新词,改为歌颂家乡主题,定名《沂蒙山小调》 [4] - 从战歌到颂歌的转变,呼应民族呼声和时代变迁 [4] 艺术表现与传播 - 1953年歌唱家王音璇首次将歌曲搬上艺术舞台,形成山东民歌"鲁味"风格 [5] - 1964年民歌手韦有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唱,1967年带歌曲出访非洲 [5] - 2006年以大型管弦乐形式在北京音乐厅演出 [5] -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中引用该曲,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5] 文化影响与意义 - 歌曲承载军民鱼水情,体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4] - 沂蒙地区420万人中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 [4] - 与《茉莉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最具代表性民歌 [2] - 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印记,从沂蒙山走向世界舞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