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做好一穗玉米的“后半篇文章”(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2025-05-29 06:31

玉米采后技术研究 - 刘景圣团队聚焦玉米采后品质变化规律,通过12年试验发现玉米呼吸代谢导致重量损失,冬季气温升高加剧"量质双降"问题 [5][6] - 研发"微波辅助热风匀化脱水干燥技术"使干燥时间缩短2小时、能耗降低16.4%,智能粮仓系统使原粮损失率降低3.9% [6] - 开发组合式简易储粮仓使应用地区粮食损耗平均减少6.1%,从理论到技术实现玉米储存环节的保质减损 [6] 鲜食玉米加工创新 - 团队确定不同品种鲜食玉米最佳采收时间,解决"采早营养不足、采晚口感变硬"的核心问题 [7] - 首创"适时择温采收+产地预冷"技术将加工时限从6小时延长至15小时,突破鲜食玉米保鲜瓶颈 [9] - 研发果穗智能分级系统实现每小时8000穗分选(准确率>95%),全水循环熟化灭菌装备提升效率21%并降低23%能耗 [9] 玉米精深加工应用 - 2012年起开展玉米蛋白质/淀粉分子修饰研究,建成7条万吨级玉米主食生产线,解决制粉工艺中"不易成团、口感差"难题 [10] - 将玉米黄粉、麸皮等副产物转化为活性蛋白/多糖等高附加值成分,实现加工副产物利用率提升 [11] - "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推动玉米主食工业化发展 [10] 技术体系与产业影响 - 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研发"鲜食玉米全程标准化智能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从品种到加工的全流程质量追溯 [8][9] - 鲜食玉米加工技术使该产业进入快车道,相关成果获2014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9] - 玉米主食化技术为行业提供工业化发展支撑,7套核心装备包括半干法制粉、微波辅助生物修饰等创新技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