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拜访”过这些小行星
环球网资讯·2025-05-30 11:21
小行星探测技术发展历程 - 早期天文学家仅能通过望远镜观测小行星,但分辨率极低,只能看到针尖大小的光点 [1] - 航天技术发展后,科学家开始利用空间探测器在路过小行星时进行附带探测,如美国伽利略号1991年飞掠盖斯普拉小行星并拍摄特写镜头 [1] - 中国嫦娥二号2012年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光学成像,实现国际上首次对该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 [1] 专用小行星探测器发展 - 1996年美国发射尼尔号小行星探测器,主要目标是研究爱神星的物理和地质特性 [1] - 尼尔号2000年进入环绕轨道,通过6台仪器获取爱神星尺寸、质量、密度等数据,并于2001年成功着陆,成为首个在小行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 [1] - 2003年日本发射隼鸟号探测器,飞向丝川小行星并采集约1500颗微粒样品,总质量约0.0018克 [2] 灶神星与谷神星探测 - 美国黎明号探测器2007年发射,2011年飞抵灶神星并环绕运行14个月,采集数据和图像 [2] - 2015年黎明号进入谷神星轨道完成探测任务,直至2018年燃料耗尽与地球失联 [2] - 灶神星为岩状天体,谷神星为冰雪天体,两者同处小行星带的现象引起科学家极大兴趣 [2] 现代小行星探测技术 - 近20年国际发射了隼鸟2号等多个小行星探测器 [2] - 现代探测方式包括伴飞、附着、取样返回、撞击等多种形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