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词韵浴芳兰
人民日报·2025-05-31 06:22
端午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孕育了形式多样的风俗活动,延至宋代,则完成了从民间习俗到文化符号的蜕 变。宋词将端午的自然意象、民俗风物、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熔铸成璀璨的文学景观,展现出深沉的生 命意识与家国情怀。 宋代词人善于捕捉端午时节的自然物候,将其转化为富有哲思的审美意象。最常见的便是石榴花。这 个"五月花神"在苏轼《阮郎归·初夏》词中呈现为"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以鲜艳的红色点燃 夏日的激情。其灼灼花影不仅是季节的标识,而且暗合端午"阳极之节"的阴阳观念。在古人眼中,五月 为"恶月",如火的榴花恰以旺盛的生命力,象征驱邪避凶的愿景。韩元吉《谒金门·重午》"猎猎风蒲吹 翠羽,楚天梅熟雨。……双叶石榴红半吐,倩君聊寄与",通过对梅子成熟和石榴花的描写,抒发了作 者对生命成长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岁月流转、韶华易逝的无限感慨。欧阳修《渔家 傲》中"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的词句, 勾勒出红色榴花与绿色垂杨的色彩交响,而雨滴滑落绿杨枝头的沙沙声,以及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 声,也打破了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女子的美梦。这些意象组合再现了端午时节的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