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中国行丨在屈原故里,端午是持续近一个月的节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5-31 21:44

端午节文化传承 -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由湖北秭归、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三省四地联合申报[2][16] - 秭归保留独特端午习俗,当地有"端午比年大"的说法,节日持续近一个月,分为头端午(初五)、大端午(十五)、末端午(二十五)[2] - 秭归端午习俗包括纪念屈原、挂对联、挂艾草、全家团圆、吃新面等,对联内容多与屈原精神相关[4][6] 屈原文化影响 - 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形成"三闾骚坛"诗社,从明代延续至今,现有30多家分社、2500多名成员,成员多为当地农民[9][15] - 诗社遵循古韵用方言吟唱屈原诗词,内容涵盖《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传承"亦余心之所善兮"等名句精神[11][20] - 农民诗人黄家兆创作120多首诗歌,记录田间生活,当地中小学开设屈原诗词课程,形成全民学诗氛围[13][15] 龙舟运动发展 - 高校龙舟队成为端午赛事主力,北大龙舟队由本科生至博士生组成,每日训练1.5小时[25][27] - 清华女子龙舟队展现"巾帼不让须眉"气势,队员来自不同专业和国籍,体现团队协作精神[29] 屈原精神内涵 - 《楚辞》作品如《离骚》(373句2777字)、《渔父》传递爱国情怀与廉洁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成为名句[20][22] - 宋代李公麟《九歌图》以白描手法再现屈原笔下的神话世界,体现"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24] - 端午习俗中挂艾草、吃橙子等物候特征与屈原《橘颂》等作品形成文化呼应[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