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文学里遇见端午
人民日报·2025-06-02 06:12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 每只船可坐12到18个桨手 配有鼓手和锣手 比赛时鼓声如雷 岸上观众呐喊助威 [1] - 泅水抓鸭子环节将观众转化为参与者 形成船与船 人与鸭子的双重竞赛 活动持续到天黑 [1] - 浙江嘉兴地区儿童戴虎头帽 成人制作蒲剑悬挂于床 兼具装饰与驱邪功能 [2] 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 粽子形态多样 包括梁实秋笔下小巧齐整的枣粽 迟子建描述的菱形五彩线粽 苏童作品中可悬挂的"小脚粽" [1] - 高邮咸鸭蛋成为端午特色食品 儿童挑选青皮鸭蛋装入五彩络子 兼具佩戴 食用和制作萤火虫灯的功能 [1] - 饮食习俗存在地域差异 网络常讨论甜咸粽子之争 但家庭自制粽子始终最受青睐 [2] 端午节的驱邪习俗 - 使用雄黄酒驱虫 儿童额角画"王"字 剩余酒液在门上书写"王"字作为全年防虫措施 [1][2] - 浙江地区端午制作蚊烟 蜘蛛煨蛋等特色驱虫物品 丰子恺漫画中门上的"王"字引发观众误解 [2] - 艾叶清香成为端午节标志性气味 承载人们对仲夏生活的集体记忆 [2] 端午节的文化争议 - 现代网络出现"端午安康"替代"端午快乐"的用语争议 反映节日祝福语的社会演变 [2] - 甜咸粽子口味之争持续发酵 但文学记载显示粽子形态差异早于口味争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