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人类文明演进 - 植物构成人类食物根基,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以及土豆、茄子、青椒等家常菜 [2] - 植物驯化通过人工选择实现,如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狗尾草驯化为谷子,野生大豆选育为高蛋白作物 [2] - 植物引进反映人类文明演进,如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引入葡萄、石榴,明代大航海后引入玉米、马铃薯 [2] - 红薯是自然界天然"转基因"植物,携带土壤农杆菌基因,澄清转基因技术认知误区 [2] 野生动植物资源战略价值 - 野大豆虽非濒危但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蕴含栽培种缺少的抗逆基因,流失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3] 科学家精神与实践 - 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历经14年杂交实验实现杂交稻全国推广,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 [4] - 李振声将麦田杂草偃麦草抗逆基因导入小麦,育成"小偃6号",破解小麦条锈病难题 [4] - 屠呦呦团队从古方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以身试药推动抗疟药物研发,助力中国获"无疟认证" [4] - 科学家共同特质包括科学洞察力、田野实践、奉献精神及长远事业胸怀 [4] 植物资源与科学探索 - 植物是生物生存第一生产者,提供氧气、食物、药物及材料资源,满足人类精神需求 [5] -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自然资源有国界,需保护中国本土资源 [5] - 植物世界尚有诸多未知待探索,期待更多人投身研究 [5] 活动背景与目标 - 活动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等组织 [5] - 旨在贯彻弘扬科学家精神意见,搭建科学与大众桥梁,激发公众科学探索热情 [5] - 通过展现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事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强国凝聚力量 [5]
植物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专家解读植物奥秘与科学家精神
新京报·2025-06-04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