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守护“记忆里的中国”(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2025-06-05 05:56
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 -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假期每天演出6-7场,开放夜间演奏场次以满足游客需求[1] - 随州曾侯乙编钟完整保存2400多年前音乐智慧,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被称为世界首部有声"音乐教科书"[1] - 少林寺近500通碑碣跨越1400多年历史,串联中国佛教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1] - 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1409年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对话[1] 世界记忆名录与中国文献遗产 - 中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包括甲骨文、《黄帝内经》、苏州丝绸技术图谱等[2] - 文献遗产被比作串联华夏文明的丝线,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并提供跨时空思想启迪[2] - 少林寺运用虚拟现实和裸眼3D技术为碑碣打造沉浸式展览[3] - 广东创排民族歌剧《侨批》,福建摄制纪录片《走近侨批》推广侨批档案[3] 文化遗产的国际价值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见证中国与斯里兰卡1409年以来的友好交往[3] - 文化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促进文明对话,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3] - 联合保护行动被视为搭建文明理解桥梁的实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