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人心向好处牵(创作谈)
人民日报·2025-06-05 05:56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与影响 -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东南大学首演,演员中86%为00后,平均年龄约22岁[1] - 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20年超过500场,成为"青春文艺"的代表作[1] - 该剧推动昆曲从"博物馆艺术"回归大众视野,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1]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与传承 - 2003年制作时采用"以戏带功"模式,邀请汪世瑜、张继青等名家指导青年演员[2] - 进行为期3个月的系统培训,每天10小时,涵盖基本功、唱念、文学修养等多方面[2] - 该剧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对昆曲传承起到接力棒作用[2]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 剧本整编只删不改,保留汤显祖原词和名出名段[2] - 演唱恪守昆曲规矩,尊重传统表演程式[2] - 依托老艺术家半个世纪的剧场经验进行创新编排[2] 昆曲的现代发展与创新 - 苏州昆剧院新排《邯郸记》,将传统昆曲与现代人文精神结合[3] - 昆曲600年传承依赖人才投入和社会参与,青春版《牡丹亭》是系统文化工程[3] - 昆曲艺术需要引导现代观众发现美,同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3] 昆曲的未来发展方向 - 需要以开放包容姿态汇聚文化资源,吸收各种精华丰富艺术形式[4] - 青春版《牡丹亭》是昆曲与当代社会对话的艺术桥梁[4] - 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需注入时代活水,才能保持生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