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使命感是创作最无法“外包”的(快人快语)
人民日报·2025-06-05 05:56

我们正身处一场创作结构的震荡之中。在音乐领域,AI可以用一句提示生成旋律、歌词、编曲,完成 整套制作流程;它可以模仿任意歌手的声音与风格,复刻审美而不需理解意义;它还可以24小时不休地 产出作品,但这些作品却不需要署名,也无人对其负责。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这就是人类创作的尊严边界。AI成为创作引擎后,创作者必须完成一次进化——不再是单纯写作者, 而是控制生成方向、选择表达结构、承担文化责任的那个人。我们不再比谁写得最全,而是比谁判断得 更准、表达得更真。 我们既不能无谓地恐慌,也不能乐观地自负。AI时代,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些愿意承担判断责任、 敢于对表达"签名"的人,是那些有情怀、有审美、有使命感同时又有新技能的践行者。这将是未来创作 的门槛。 (作者为作曲家、音乐制作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5日 20 版) 这场技术革命的影响并非"未来将来",而是此刻发生。AI冲击的是创作领域的关键结构。如流行音乐行 业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曾依赖词曲工厂、编曲人、Demo制作者、歌词优化师,但这些岗位正被AI快 速替代。再比如传统音乐以手工与技艺为荣,如今却要面对"听起来像"的仿制品充斥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