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南海“生态明珠”!三沙创新海洋协同保护模式
新华社·2025-06-06 09:08
海洋生态保护模式创新 - 三沙市创新构建"保护机构+渔民+科学家"协同保护模式,探索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海洋生态治理新路径 [1] - 通过智能监测与栖息地修复,主要岛礁记录海龟蛋巢1500余窝 [2] - 科研团队首创"珊瑚树"技术,珊瑚断枝年生长速度达15厘米,年补种幼苗超10万株 [5] 海龟保护成效 - 西沙北岛作为我国最大绿海龟自然产卵场,2024年标记保护海龟蛋巢227窝,救助伤病海龟77只 [2] - 渔民巡护队覆盖10余座岛礁,渔民参与日常巡护占比达80%,幼龟成活率较2020年前大幅提升 [2] - 新划定北岛海龟保护临时管控区,强化保护力度 [2] 深海蓝洞科研与监护 - 永乐龙洞(世界最深海洋蓝洞)启用光电一体化监控系统,首次实现全年动态监护 [3] - 构建"海面—水体—海底"三级监护网络,拦截违规作业23次,同步开展15项前沿研究 [3] - 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较保护前提升12%,海龟、砗磲频繁现身 [4] 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 - 永兴岛海域人工珊瑚修复育苗基地培育14.3万株珊瑚幼苗,为西沙最大规模 [5] - 采用"科研单位动态监测评估+渔民跟踪清理捕捞"模式,高效清除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 [5] - 珊瑚移植断枝从5厘米生长至15厘米,新生珊瑚丛吸引笛鲷等鱼类栖息 [6]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 永乐龙洞保护站实现深海喀斯特地貌全年动态监护,成为地球化学研究天然实验室 [3] - 红外监控与智能预警系统应用于海龟蛋巢保护及违规作业拦截 [2][3] - "海底苗圃"金属培育架技术显著提升珊瑚修复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