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2025-06-09 07:32
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 -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综合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1][2]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全球化开放和人力资本积累四大路径,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 [4] - 我国经济已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突破传统增长路径 [6][7]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 2024年Q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但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16.3%,显示新兴产业规模仍需扩大 [8] - 人工智能、无人机等领域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但传统产业(如房地产)结构调整仍压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8] - 民营企业是创新主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超92%,"新三样"出口中民企贡献超50% [10]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 制度创新需打通生产要素流动堵点,扩大开放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同时在高限制领域自主攻关 [9] - 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避免盲目招商导致资源浪费(如新能源汽车行业) [10] - 金融体系需提供全周期服务(股权、债权、保险),支持科技型企业并提高监管包容性 [11] 国际经验与历史路径 - 全球仅10余个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核心在于通过原创性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3] - 我国过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模仿式创新实现增长,现需转向自主创新以应对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环境变化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