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存在巨大悖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支撑全球近30%的制造业产出,但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仅约4%,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份额仅约2.4%,货币地位与经济实力严重错配 [1] - 美元信用根基动摇,为人民币国际化突破困局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契机,需抓住未来五年的战略窗口期,通过制度型开放构建人民币国际化新格局 [1][6][12]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 人民币国际化严重滞后:人民币是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份额3.79%)、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但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占比仅2.4%,与中国经济占全球约18%的比重形成巨大反差 [1][2][4] -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快速攀升,从2022年的18%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30%,资本项下人民币收支占比已达73%,但使用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 [1][3] - 中资企业海外活动高度依赖美元结算,面临汇率风险加剧、境外人民币融资渠道有限、以及依赖SWIFT系统带来的清算障碍三重压力 [2] - 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导致在岸与离岸市场存在价差,削弱了人民币作为资产定价锚的公信力,造成金融定价权缺失 [3] 需破解的核心结构性矛盾 - 经济实力与货币地位错配的矛盾:中国经济全球占比约18%,但人民币国际份额不足3% [4] - 贸易结算主导与资本项下薄弱的矛盾:资本项下人民币收支金额达38.3万亿元,占比73%,但深度和流动性仍显不足 [4] - 在岸市场体量与离岸定价权分离的矛盾:离岸人民币存款约1.5万亿元(80%在香港),在岸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仅为离岸市场的四分之一 [4] - 美元体系依赖与“去风险化”需求的矛盾:全球贸易结算美元占比仍超40%,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全球支付份额仅3.79% [5] 未来五年战略支柱与关键举措 - 资本项目开放攻坚:采取“管道扩容+通道融合”策略,扩大熊猫债(2024年发行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32%)、RQFII规模,试点“资本项目负面清单”,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 [6] - 区域锚货币建设:在东盟、金砖国家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扩大央行货币互换规模,支持香港发行高等级主权债以构建区域安全资产新选项 [6] - 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扩容CIPS系统连接更多区域结算系统,试点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构建“一带一路”本币结算走廊 [7] 具体实施路径 - 优先发展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功能:扩大熊猫债发行(2024年增速32%),支持中资银行发放人民币境外贷款,扩容“理财通3.0”投资标的 [9] - 构建“双循环”流动性供给机制:优化离岸市场(香港、新加坡、伦敦)人民币流动性调节工具,扩大在岸银行间债市境外准入 [10] - 推动人民币向定价货币跃升:与产油国建立人民币换石油机制,在铁矿石、锂等战略资源贸易中推行人民币合同,发展人民币计价期货品种 [10] - 打造抗制裁支付清算网络:加速CIPS与俄罗斯SPFS、欧元区TIPs等系统对接(目前CIPS有97家直接参与者),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 [10] - 实施差异化区域推进策略:在东盟扩大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在中东推动油气贸易人民币计价,在非洲将基础设施贷款挂钩人民币使用,在拉美推动大宗商品贸易本币结算 [11] 量化目标与政策保障 - 设定2025-2030年明确量化目标:支付功能全球份额从3.79%提升至6%以上,储备货币占比从2.4%提升至5%,债券市场外资持有比例从3.5%提升至8%,离岸资金池规模从1.5万亿元扩容至5万亿元 [12][14] - 政策保障需多部门协同:交易所推出更多人民币计价衍生品,央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财政部在港常态化发行国债,商务部将人民币结算作为关键条款嵌入贸易协定 [13][14]
【专家观点】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破局美元信用危机的战略窗口
新华财经·2025-06-09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