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鼓起渠首群众“钱袋子”
中国经济网·2025-06-11 14:11
柳编产业 - 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全庄村利用闲置校舍生产柳编工艺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美元 [1] - 杞柳种植兼具生态保护功能,用于过滤和净化丹江水质 [1] - 柳编产业采用"种柳、编柳、出口"三产融合模式,带动200多亩种植基地和50-100人就业 [1][2] - 全庄村柳编工厂成为全县唯一获得出口权的村办企业,海外订单持续增长 [2] 生态治理与转型 - 马蹬镇双泉观村通过国土绿化项目在石漠化荒山种植20多万棵树,改善水库生态环境 [2] - 护林员每日巡山20公里,重点监控植被破坏、火灾和病虫害 [2] - 村民转型发展金银花等绿色产业,实现"一地生三金"增收模式 [2] 生态农业规模 - 淅川县已发展柑橘、软籽石榴等生态高效产业23万余亩 [2] - 认证绿色有机产品64种,基地面积65.8万亩 [2] - 林果年产量超9万吨,产值超5亿元,带动10万库区群众增收 [2] 发展模式 - 通过"产业、创业、就业"三业并举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1] - 从传统污染型养殖转向绿色环保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