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公司观察】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 严监管护航直播电商
证券时报网·2025-06-11 23:43

监管政策出台背景 -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1] - 政策针对直播电商行业各参与主体设定差异化义务,形成治理合力,标志着监管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 [1] - 直播电商行业快速发展但乱象频发,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问题逐渐显现 [1] 平台责任强化 - 要求平台对直播间运营者、主播服务机构实施协议管理,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 [1] - 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 - 平台需建立商品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对宣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1] - 政策倒逼平台从流量中介向治理主体转型,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2] 主播及服务机构规范 - 直播营销人员及服务机构需真实、准确、全面发布商品或服务信息 [2] - 禁止发布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消费者 [2] - 主播不得编造、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 [2] - 服务机构需建立严格规范的直播商品选品机制和审核流程,留存记录不少于三年 [3] - 禁止主播虚构粉丝量、销量等数据或诱导消费者私下交易 [3] 行业乱象案例 - "东北雨姐"虚假宣传案:虚构农产品产地和品质,被处以销售额五倍罚款(165万元) [2] - 杭州某文化传媒虚假宣传美容仪功效,北京某公司虚构减肥功效用户评论 [3] - 头部主播如辛巴、罗永浩、李佳琦等均陷入虚假宣传风波 [3] - 骆王宇因产品打假宣布退网并为消费者退款1.5亿元 [3] - 疯狂小杨哥虚假宣传被罚6894.91万元 [3] 数字人主播监管 - 首次将数字人主播纳入监管范畴 [4] - 要求平台对AI生成内容标注"虚拟"标识 [4] - 需建立数字人主播培训与黑名单管理制度 [4] 行业影响 - 新规将提升各参与方的合规成本,加速行业洗牌 [4] - 推动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4] - 有望建立消费者信赖、经营者自律的良好市场秩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