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问题 - 十余家国内大型车企集体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此前平均账期长达170余天,部分超过240天[1] - 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整车厂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账期120-200天)转嫁成本压力,远高于国际车企50-70天水平[1][2] - 新能源汽车降价导致电池企业研发投入减少20%-30%,产业可持续性受威胁[2] - 钢铁行业受汽车行业拖累,部分主机厂要求汽车板降价超10%,并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延迟支付货款[3] 账期缩短的影响 - 新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1日实施,强制要求大型企业60天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5] - 60天账期将缓解供应商现金流压力,提升经营稳定性与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协同[5] - 整车企业短期面临现金流管理挑战,但长期可提高供应链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5] 竞争格局与供应链关系 - 买方市场下车企利用强势地位拉长账期,供应商因产品同质化被迫接受[2][3] - 车企通过延迟付款获取账面资金优势,用于研发、投资或第三产业[3] - 拖欠一级供应商将引发二级、三级供应商连锁资金断裂风险,导致资产减值缩水[4] 行业转型方向 - 汽车产业需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及自动驾驶技术创新[6] - 高质量服务与互联网化用户服务成为未来竞争主题[6] -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将热点技术融入产品以维持销量与利润增长[6] 政策与执行挑战 - 缩短账期承诺需配套清理历史欠款,避免承诺流于形式[7] - 供应商与代理公司需同步执行支付规则,防止资金卡在中间环节[7] - 产业链健康需全环节协同,仅车企承诺不足以解决系统性问题[7]
多家车企宣布对供应商账期不超60天 能否缓解“价格战”带来的蝴蝶效应?
央广网·2025-06-12 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