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各区划定设摊区域815个 进一步挖掘潜力探索模式优化治理 以“最大公约数”呵护城市烟火气
解放日报·2025-06-13 09:53
上海设摊治理政策演变 - 上海设摊管理经历了从“还路于民”、“分类管理”、“源头治理”到“精准治理”四个阶段 [2] - 无序设摊数量从2007年的4.7万个减少至2024年的4666个 [2] - 2022年12月施行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划定815个公共区域可用于设摊经营活动 [2] 公园+设摊融合发展模式 - 上海将建成“千园之城”,“公园+设摊”模式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4] - 徐汇区乐山绿地口袋公园轮番设摊,吸引片区2000多家商户参与 [3] - 虹桥公园市集品牌摊位单日售出上千杯限定款饮料 [3] - 公园作为公共空间可绕开“路权让步”争议,实现设摊活动与居民休憩权利平衡 [3] 集约化空间利用创新 - 上海现有设摊点包括66处农副产品管控点和438处入场入室疏导点 [6] - 鸿寿坊项目通过回缩商铺边界创造公共空间,约三成公共空间向80多家商户开放共享 [7][8] - 鸿寿坊客流最高峰达日均7-8万人次,验证社区商业定位成功 [8] - 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实现“浓缩就是精华”的集约化布局 [6] 市集长效运营机制 - 多伦路市集通过戏剧主题互动活动激发居民对街区文化的自豪感 [10] - 黄金城道步行街280多家商户达成共识,在外摆位与门店间留出至少1.5米通道 [11] - 商户主动购置公共座椅赠予社区,并开放内部卫生间实现共建共治 [11] - 市集管理需控制油烟、噪声和营业时间,并与居民需求保持同频共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