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暴如何维权?如何收集保存证据?法官解答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6-13 16:10
网络暴力与名誉权侵权案例 - 核心观点:粉丝追星引发的网络暴力行为导致名誉权侵权,法院判决侵权者删除信息、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合理支出合计12000元 [9] - 网络暴力形式包括"挂人"行为、公开个人信息、号召集体投诉举报等,导致受害者名誉权受损、社会评价降低 [6][8] - 侵权行为持续三个月,受害者遭受严重身心创伤,包括焦虑、抑郁症状及轻生念头 [5][6] 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 - 粉丝超话账号将受害者社交账号及个人信息置顶公示,附争执微博链接并号召集体投诉举报 [3] - 受害者收到大量侮辱谩骂信息,个人隐私被网暴,家人照片遭恶意P图 [3][5] - 极端行为包括寄送带血娃娃和刀,发布孩子裸照和遗照 [5] 法院判决与法律依据 - 法院认定涉案账号发布内容具有明确指向性,客观上导致受害者名誉权受侵害 [8] - 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 [10] - 匿名账号并非"保护伞",司法机关可通过实名注册信息追责 [10] 证据收集与维权建议 - 明确侵权账号主体信息,包括认证信息及ID号 [12] - 通过截图和录屏方式固定账号发布内容,向平台申请披露账号持有人信息 [12] - 律师指导下搜集电子证据(微博截图、录屏视频等)提起诉讼 [6] 行业与社会影响 - 网络暴力乱象频发,碎片化信息导致网友成为谣言"二传手"和暴力"助推者" [10] - 法官提醒网络绝非法外之地,需谨言慎行,不传播不实信息或他人隐私内容 [10] - 技术手段(手机号实名制、IP地址追踪)使匿名侵权者无处遁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