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制度实施方案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帮助失信主体重塑信用 [1] - 要求统一修复规则,健全资格审查、过程监督、结果认定等环节标准规范,打破数据壁垒,明确数据共享范围、方式、频率,促进社会数据互联互通 [1] - 强化部门协同,在受理办理、更新反馈、异议处理等工作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1] 企业信用环境现状 - 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修复企业违法失信信息877.79万条,同比增长34.52% [1] - 专家表示此举将推动我国信用环境迈向更高水平,有力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发展信心 [1] 信用修复制度的意义 - 完善信用修复制度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释放主体动能,解决各行业、各地区信用修复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2] - 统一规则后,被限制的失信主体可恢复正常市场交易,如融资、商业合作等,盘活庞大经营主体资源,促进经济活跃度提升 [2] - 消除非恶意失信对主体的长期负面影响,传递"容错纠错"的制度善意,助力构建更包容的商业生态 [2] 信用修复制度建议 -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修复执行标准,统一各行业、各地区的信用修复前提条件,如整改完成度、信用培训、时间间隔等 [2] - 明确信用修复后信息删除规则,要求各级信用平台、金融机构、服务公司同步更新数据,实现全国信息共享互通 [2] - 强化部门协同与监督机制,整合司法、税务、金融等多领域资源,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防止"虚假修复" [2] - 将信用修复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与信用激励措施联动,形成"失信惩戒—修复激励—信用重建"的闭环管理 [2]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 |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
新华社·2025-06-14 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