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意义 - 政策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4][5] - 孵化器作为重要载体,向前贯通创新链、向后链接产业链,横向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4] - 全国孵化机构总数达1.6万家,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分支机构[4] 政策框架与调整 - 将孵化器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类,标准级对标原国家级孵化器,卓越级对标国际一流[1][8] - 标准级实行达标认定,卓越级实行择优认定且总量控制[1][8] - 政策过渡期至2027年12月31日,过渡期内原国家级孵化器资格保留[11] 标准级孵化器认定条件 - 孵化场地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19] - 专职孵化服务人员占比80%以上,每10家在孵企业至少配备1名创业导师[19] - 在孵企业不少于30家,新增注册企业数占比不低于20%,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不低于30%[19] - 上年度30%在孵企业营收或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20%[19] - 除房租及物业外收入占比不低于30%[19] 卓越级孵化器认定条件 - 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每年服务细分产业领域创业企业不少于30家[22] - 服务和投资收入占比不低于50%[23] - 管理团队需由行业领军人才牵头,具备高水平专业服务队伍[24] - 需联动至少一支备案的产业领域股权投资基金[25] 管理与监督机制 - 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组织一次孵化器认定工作[10] - 标准级孵化器每年绩效评价,卓越级每3年复核[29][30] - 连续两年绩效评价为D级的标准级孵化器将被撤销[31]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经认定的孵化器可享受相关支持政策[33] - 目标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17] -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17]
认定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工信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印发
央视网·2025-06-14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