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趋势 - 2025年SNEC展会上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成为焦点,光伏组件和储能关注度下降[2] - 行业共识认为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是确定方向,相关服务处于"蓝海"市场[4] - 政策推动下,新能源电站将从固定电价收益模式转向市场化电价收益模式[2][7] 政策影响 - "136号文"规定2025年5月31日后光伏电站发电将"全面入市",市场化电价收益成为主流[2] - 广东、广西、蒙东等地已出台配套细则,如广东新能源项目最高90%保障性收购,执行期限12-14年[7] - 国家发改委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预计新增可交易电量4000亿kWh,市场空间约6000亿元[8] 企业动态 - 远景能源、天合光能、国能日新、阳光电源等企业均在SNEC展会上推出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产品[2] - 阳光电源提供虚拟电厂服务的两种商业模式:产品买断和持续服务[3] - 通威股份持有4.5GW光伏电站,已开展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服务,累计交易电量1000亿kWh[11] 市场需求 - 光伏电站开发商因政策变化焦虑,迫切需求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服务以应对市场化电价波动[3] - 大型电站开发商可能自行开展相关业务,小型开发商倾向购买服务[3] - 甘肃某100MW风电场通过电力交易单月收益超30万元,50MW风电场收益提升15%[12] 技术门槛 - 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产品的核心在于算法和数据,底层数据质量决定交易能力[13] - 光伏电站需进行"四可"改造(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以接入电力交易[14] - 行业两大门槛:聚合能力(接入分散电站)和调控能力(有效控制发电量)[15] 案例与效果 - 山西某充电场站通过电力交易平均电价降低18.7%,充电桩利用率达14.5小时/天,收益率提升33%[12] - 天合富家光储产品包结合AI预测,可将光伏发电价值提高10%以上[10] - 蒙东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区间0.05-1.5元/kWh,1GW光伏电站收益差距可达20亿元[8]
电力贸易商 挤满光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