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深聚焦)
人民日报·2025-06-15 06:1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发射,航天学院教授霍明英强调青年学生需接力使命让宇宙中闪耀更多"中国星"[3][5] - 学校牵头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若干关键指标国际领先,累计服务150余家用户并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提供测试服务[7] - 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以系列技术成果助力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4] - 学校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小卫星36颗,近5年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新增"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4项[9] 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 - 学校创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10余个学科专业,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带领团队将我国空间机器人理论研究和工程创新推向国际前沿,翟国富教授团队将典型航天电器产品寿命从2万次提升至20万次[8] - 学校聚焦"有组织的科研",开展"揭榜挂帅"制度,与相关高校、企业携手开展产学研用项目,针对"卡脖子"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8]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学校建设并稳定支持青年科学家工作室178个,帮助青年尽早挑大梁、当主角,并为青年教师选聘"成长专员"提供个性化学术发展指导[11] - 5年来学校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人才447人次,构建精准化全球人才选聘体系、重大贡献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11][12] - 学校打造院士当导师的"顶尖创新人才班",支持部分优秀学生最快6-7年完成本博贯通培养,设立"院士特色班"等超常规载体,今年新增全国首个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12] 社会服务与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研究院师生建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在北大荒建三江农场应用,科研成果已在100余个农场落地转化,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6] - 学校秉承"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支撑探月、探火、天宫、北斗、C919等重大工程[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