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用AI推动线上劳动计薪取酬法治化
人民网·2025-06-15 08:43

数字时代隐形加班现象 -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公司需为劳动者董某的"隐形加班"支付加班费 该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1] - 2022至2024年间北京三中院审理的4942件休息休假权案件中 "隐形加班"成为新型侵权重灾区 表现为碎片化、无边界、难举证的特征 [1] - 企业通过设置严苛加班审批制、以值班补贴替代加班费、拆分工资伪装支付等手段系统规避责任 将劳动者正当权益主张转化为"不合规"行为 [1] 司法认定与技术伦理突破 - 法院确立"明显占用休息时间+提供实质性劳动"的司法认定标准 电子痕迹可作为关键证据 解决举证难题 [2] - 技术伦理失序表现为"即时响应"被包装为职业素养 "全天候待命"成为晋升潜规则 资本逻辑侵蚀劳动者私人领域 [2] - 需通过立法引入"断联权" 运用AI技术实现碎片化沟通智能识别 自动累计线上劳动时长并计入考勤系统 [2][3] 监管创新与劳动价值重塑 - 建议建设统一"线上劳动监测平台" 通过大数据动态筛查企业隐形加班风险点 实现从被动受理到主动预警的转变 [3] - 技术应用应确保线上实质劳动被量化计薪 形成电子工时台账 这是对劳动尊严的重申和价值本质的回归 [3] - 判决书强调"线上加班需以特定工作内容为支撑" 体现司法对个体权利的救济和对技术伦理的重塑需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