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移动应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屡禁不止 “隐私困局”如何“破局”?
环球网资讯·2025-06-16 07:16

违规APP现状 -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65款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涉及未显著告知隐私政策、未经用户同意向第三方共享数据、未提供有效注销功能等问题 [1] - 2024年4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已通报13款违规应用,覆盖外卖、金融、社交等多个领域 [1] - 2024年工信部通报的50款侵害用户权益APP中,27款存在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问题 [2] - 2023年通报的9批APP中,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情况出现143次,占比49.5% [2] 用户行为数据 - 武汉大学调研显示77.8%用户"很少或从未"阅读隐私协议,69.69%会忽略隐私协议更新提示 [3] - 主流APP隐私政策全文8000-20000字,完整阅读需耗时30分钟以上 [3] - 北京市互联网法院明确禁止以拒绝服务为由强迫用户提供个人信息 [2] 行业合规挑战 - 当前已形成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构成的顶层法律框架 [4] - 法律规范与监管存在滞后性,难以匹配个人信息处理数量及情形的快速增长 [4] - 隐私合规成本高昂,包括数据安全措施调整、第三方检测、法律顾问等多项开支 [5][6] - "知情-同意"原则面临适用困境,APP技术性强且信息收集具有隐匿性 [4] 解决方案建议 - 建议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及体量的移动应用制定差异化规则标准 [7] - 企业需持续关注监管披露,明确行业合规标准,特别是处理大量敏感信息的主体 [7] - 技术层面采取数据加密、隔离存储、操作限制等措施保护用户隐私 [7] - 用户可通过识别隐私政策弹窗异常(默认勾选、字号干扰等)规避风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