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鱼与熊掌”怎么抉择?江苏扬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走出双赢之路
人民日报·2025-06-16 11:35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基因 [1] -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通过10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脱胎换骨变化,修复曾被89家工业污染企业破坏的生态环境 [1][2] - 三湾片区企业搬迁涉及两家上市公司及多家重点国企,其中扬农集团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年利税近20亿元,搬迁决策面临产值与民生的两难选择 [2] 企业搬迁与规划调整 - 2014年扬州市启动三湾片区搬迁,投入30多亿元完成671户居民搬迁及"小散乱"企业关停,原计划1500亩商品住宅用地用于平衡成本 [3] - 2017年调整规划,将1500亩住宅用地转为运河文化展示区,追加30亿元建设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年维护费达数千万元 [3]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地标性文化设施,放弃短期经济利益换取长期文化价值 [3] 金融支持与创新模式 - 江苏省2019年成立规模2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母基金,形成"1母基金+11区域子基金+9行业子基金"体系 [4] - 基金覆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解决文旅发展融资难题 [4] - 通过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 [4] 保护与发展协同经验 - 江苏提出"三个敬畏"(历史、文化、生态)与"三水融合"(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保护理念 [5] - 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形成高质量保护新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