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同转型与安全谋划未来电网格局
中国电力报·2025-06-16 15:11

新时代电力发展现状与趋势 - 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新能源逐步成为主体电源,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提升,电力远距离配置能力增强,但电网转型发展问题亟待破解[1] - 电力发展呈现"三化"趋势:消费侧电气化、生产侧清洁化、配置侧广域化,预计2030年用电量达13万亿千瓦时,2050年达19万亿千瓦时[2] - 新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海电西济"的电力配置格局,电网在新能源基地组网、远距离外送、受端协同中的作用日益关键[3] 电网安全与转型挑战 - 新能源发电受气候影响成为电源侧主要扰动源,电网薄弱地区开发导致运行支撑能力下降,电力电子设备并网引发系统"空心化"问题[4] - 电网故障形态复杂化,同步稳定与新形态稳定问题叠加,极端事件易引发连锁故障[4] - 沙戈荒大基地2030年规划规模超4.5亿千瓦,外送系统故障可能严重冲击送端电网安全[7] 电网发展策略与技术路径 - 加强受端电网建设,完善特高压/超高压交流主干网,发展交直流混合输电新模式(如苏北—苏南跨江柔性直流工程)[5] - 保留受端高效煤电、气电作为调节支撑,2030年东部抽水蓄能占比超70%,发展水电核电等零碳可控电源[5] - 以县域、台区为单位提升自平衡能力,发展用户侧储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构建"主—配—微"分级协同格局[6] - 新能源基地采用"分散化"并网,邻近基地用交流输电打捆送出,远距离大规模基地采用直流送出并构建直流送端电网[7] 关键技术创新方向 - 发展CLCC、HCC、SLCC、主动型MMC等直流输电技术,提升通道可靠性并解决换相失败问题[8] - 应用柔性直流电网、构网型机组等技术构建西部直流电网,欧盟和美国已提出类似规划[8] - 挖掘煤电深度调峰潜力(最小稳定出力降至15%以下),优化水电运行,发展混合/变速抽蓄[9] - 开展构网型技术示范,应对受端电网"空心化",制定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