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端侧小模型跑出大能量:北京AI破壁之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6-16 16:0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选择避开同质化严重的对话式AI聊天机器人赛道,专注于端侧大模型方向,致力于让智能终端设备具备自主思考能力[3] - 公司发展路径强调高效创新,提出大模型密度定律,认为大模型知识密度每33个月翻一番,模型将变得更小而能力更强[3] - 公司战略核心是“以小博大”,通过更小的参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智能,并做出不做AI聊天机器人、放弃大模型基础设施等重要决策以保持专注[11] 技术突破与产品进展 - 团队于2020年12月发布全球第一个中文开源大模型“CPM”,该项目是中国奠基性大模型“悟道”的前身[1] - 2024年初推出端侧大模型MiniCPM,仅用24亿参数实现了超过百亿参数大模型的性能[4] - 2025年1月发布全球首个达到OpenAI公司GPT-4o水平的端侧多模态大模型MiniCPM-o2,该模型参数量为80亿,能实时流式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5] - 公司发布首个纯端侧超级智能助手,可应用于汽车智能座舱,在无网络环境下也能实现从车外到车内的各种感知并执行任务[7] 商业化落地与合作伙伴 - 公司端侧模型因在安全性、实时性方面的优势,已获得法律、消费电子等行业用户的认可[7] -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公司与合作伙伴发布了首个纯端侧大模型量产车型[9] - 公司正与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长城汽车、华为、联想、高通、联发科技、英特尔等行业标杆企业协作,将端侧模型落地于AI手机、AI个人电脑、智能座舱、智能家居、具身机器人等众多领域[7] - 公司预计到2026年,装有其端侧模型的设备数量将达到2025年的10倍,未来全球400亿的设备终端都有望装上“超级大脑”[9]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2023年国内生成式AI大模型领域出现“百模大战”,完成备案并上线的模型数量近200个,同时行业出现GPU“一卡难求”的算力告急局面[3] - 2024年初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国内大模型独角兽排行榜中,多家北京企业赫然在列,显示出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效应[10] - 公司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为值得关注的四家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之一,其以低成本实现高性能的路径获得认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