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述 - 工业机器视觉通过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自动化识别、定位、测量与检测,核心是为工业设备赋予视觉感知能力[2] - 按功能分为识别、测量、定位、检测,按技术架构分为嵌入式视觉、PC-Based系统和3D视觉,按应用场景分为在线检测和离线抽检[2][3] -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物流分拣、精密零件测量、机器人抓取、缺陷检测等[3] 发展历程 - 中国工业机器视觉行业历经40年发展,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分为萌芽期(1980-1990)、自主化起步(2000-2010)、爆发增长(2011-2020)和高质量发展(2021至今)四个阶段[4] - 当前阶段在新能源装备、半导体检测等高端领域取得突破,并进入国际市场[4] 产业链 - 上游包括光学组件、工业相机、图像采集卡等硬件及图像处理算法等软件,硬件国产替代成效显著但高端产品仍有差距[6] - 中游为系统集成商与设备制造商,下游应用以3C电子、汽车、半导体为主,三大领域贡献超50%需求,新能源、医药等新兴领域需求快速增长[6]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181.47亿元,同比微降1.97%,预计2025年突破210亿元,2028年达385亿元,2024-2028年CAGR约20%[8] - 2D视觉2024年市场规模153.32亿元(同比-5.07%),3D视觉28.15亿元(同比+19.18%),预计2028年2D/3D市场规模分别达315亿元和70亿元,CAGR分别为19.78%和25.73%[10] 竞争格局 - 外资巨头如康耐视、基恩士占据高端市场超50%份额,国产企业如海康机器人、凌云光、奥普特在细分领域实现局部领先[12] - 2024年重点上市企业经营承压,凌云光营收同比-15.42%,大恒科技净利润同比-164.15%,但3D视觉和AI视觉成为新增长动力[14][15] 重点企业 - 奥普特构建完整产品矩阵,涵盖算法到硬件,2024年机器视觉业务收入9.10亿元(同比-3.44%),核心部件业务收入7.93亿元(同比-1.93%)[16] - 凌云光自研相机覆盖率高,表面检测行业自研供应率超50%,2024年营收22.34亿元(同比-15.42%),机器视觉业务收入16.21亿元(同比-13.77%)[18] 发展趋势 - 技术融合驱动智能化升级,应用场景向非标及跨界领域拓展,国产替代与生态重构加速[20] - 深度学习与3D视觉技术推动精度提升,边缘计算与云视觉结合提升资源效率,应用场景从工业扩展到医疗、农业等领域[21][22] - 本土企业在核心算法、光学器件等环节持续突破,头部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23]
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视觉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判: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翻倍,3D视觉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图]
产业信息网·2025-06-18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