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争议增信资产
经济观察网·2025-06-18 18:02

增信资产失效现象 - 民营房企在2022年至2024年债券展期中普遍提供增信措施,但部分因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程序缺失导致增信资产处于"失效"状态 [2] - 典型案例显示2亿元应收款增信资产因司法划扣无法回款,房地产项目股权增信资产存在多重质押导致债券持有人仅为第三顺位受益人 [2][3] - 旭辉案例中3.5亿元地块增信资产被收储未通知债权人,重庆项目处置亏损4.5亿元后仅200万元用于偿债 [4] - 融创案例显示增信资产因金融机构冻结质押导致无法处置,失去增信价值 [4] 增信机制缺陷 - 法律程序缺失导致增信资产无效:仅合同约定未完成质押/抵押登记,应收款未设共管账户,发行人可挪用资金 [7] - 资产落地障碍:其他债权人冻结股权或保全资产导致无法完成增信登记 [8] - 处置资金挪用:关联方低价交易、优先偿还项目债务等操作使债券清偿率极低,典型案例显示处置数亿元资产仅偿债200万-300万元 [8] 行业操作问题 - 时间压力导致尽调缺失:展期方案投票期短,投资人不愿承担尽调成本,焦点集中在条款谈判而非资产核查 [3] - 信息不对称:发行人未披露资产真实状态(如应收款已担保、项目存在多重质押),投资人难获完整信息 [3][7] - 权益顺位劣势:债券持有人在增信资产清偿顺序中普遍处于次级位置,处置所得分配比例极低 [10] 改进方向 - 明确增信资产类型法律效力:股权质押优于股权收益权,需配套股东权利而非仅收益权 [9] - 强化尽调要求:受托人应核查资产质押/冻结状态,要求发行人在展期前解除限制 [9][10] - 优先权保障:需在法律层面确保债券持有人对增信资产的优先受偿权 [10] - 程序规范:完善质押登记、共管账户等可实现性措施,避免信用增信流于形式 [7][9]